翁偶虹手绘《滑油山》地理鬼 |
脸谱大家翁偶虹先生,十六岁时名自己的居室为“六戏斋”。六戏者,听戏、学戏、编戏、排戏、论戏、画戏也。画戏,不仅在翁老丰饶跌宕的戏剧生涯中占有重要一席,亦是继齐如山之后,以其“钩奇探古”的学术体系和绘制风格,成为京剧脸谱一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巅峰人物。
画戏的范畴,是从搜集、摹画、绘制开始,进而研究戏曲脸谱的艺术规律。翁老早年对于脸谱的爱好,是基于他对花脸表演艺术的酷嗜。孩童时代,他便从姨父梁惠亭先生和名票胡子钧先生学唱花脸。遇有粉墨登场,常烦盟兄刘连荣帮忙勾画。由于不甘旁人“彩画人头”之诮,遂尝试着自己拿起了画笔,揽镜濡染。稍长,从脸上勾画,激起探讨脸谱的来源、衍变及艺术个性的兴趣。为便于保存,发展为纸上临摹,分门别类,装潢成册;有特殊扮相的,还加画盔头、髯口、服饰,以准确地纪其舞台风貌。
从那时起,“六戏斋”俨然变成了一间画室,彩笔鳞列,翰墨藻陈。他常常午夜在茶楼戏园观赏杨小楼、尚和玉、钱金福、金少山、郝寿臣、侯喜瑞诸京剧名伶的精彩表演,默记脸谱,不等戏散,便一溜烟地转回家门,挑灯拈毫,仔细摹画;潜心之下,不知东方之既白……京剧以外,还临摹搜集了昆曲、山西梆子、汉剧、秦腔、川剧、绍兴大班等剧种的名家脸谱。与北昆侯益隆、郝振基、侯玉山,晋剧乔国瑞(太原狮子黑)、张玉玺(张家口狮子黑)、彦章黑、马武黑、金铃黑,绍兴大班汪小奎、小恒珊等净行巨擘契交忘年,盘桓切磋。旦角脸谱,如北昆《棋盘山》的钟无盐、山西梆子《美人图》的丑姑姑等,亦收珊瑚于铁网,展珠玑于陋室。
钩奇之欲促发了探古之心。翁老在创办“辛未社”票房,邀请四九城票友弦管试声期间,宛转托人,数经周折,终于搞到了一部出自清宫升平署“供奉”之手的《钟球斋脸谱集》,共七十二帧。鉴其谱式古朴简洁,知为同光故物,于是理其破碎之迹,施碧研朱,珍重摹画……
翁偶虹手绘《钟球斋脸谱集》中的柳树精 |
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,翁老陆续在当时的《剧学月刊》、《戏剧月刊》、《三六九画报》、《立言画刊》、《北平晨报》、《新民报》上,撰写介绍、阐述脸谱产生、地位、性能、分类以及勾法的文章,影响甚广,声誉鹊起。在著述中,在广泛分析众多谱式并深入探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,进一步把握脸谱艺术的演变,总结脸谱艺术的规律,第一次按照汉字“六书”的体例,提出脸谱“五性”说,即:脸谱的说明性、脸谱的象征性、脸谱的评议性、脸谱的性格性、脸谱的形象性。并完善了戏曲脸谱分类方法,将向来难于统一的脸谱门类科学地划分为整脸、三块瓦脸、花三块瓦脸、六分脸、十字门脸、花脸、元宝脸、花元宝脸、歪脸、象形脸、神仙脸、僧道脸、太监脸、揉脸、英雄脸、小妖脸,共十六种;进而阐明了脸谱构图的“主、副、实、界、衬”五色。翁老的这些研究成果,从脸谱的内涵、分类、构图三个方面充实了脸谱艺术理论,并使脸谱由一种舞台化妆技巧,真正升华为一门系统研究的学问。此外,还匠心独运地探讨出焦赞、张飞等人物,以主色“通天黑”代表“黑脸”的立体结构,为梨园界推重和仿效。
随着脸谱研究的渐次深入,绘制技法亦日臻精到,内外行均以拱璧视之。当时的书画名店“荣宝斋”曾以每帧银元二十块的润笔,倩其绘制“四大金刚”、“十二生肖”扇面两帧。并由吴幻荪建议,再烦其绘制屏条四幅,请四位翰林分别在每幅上题字,陈列于“荣宝斋”书画之林,观者如织。此外,其所绘精品还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展出。
在翁老六十余年的“画戏”生涯中,其创作和设计脸谱始终坚持着三条原则:一是实用、二是巧用、三是慎用。从“实用”方面讲,翁老作为编剧家,是剧中各个角色的第一塑造者,所以,翁老常常从扮相上为演员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。例如,他为李少春、袁世海编排《云罗山》时,曾建议袁世海将任彦虎的扮相改为歪脸,并且手持道具“单柄眼镜”,借以增强人物立体感。1930年代中后期,翁老供职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,他为戏校学生编排了《火烧红莲寺》、《美人鱼》、《鸳鸯泪》、《凤双飞》、《小行者力跳十二堑》等大批新戏,也基本由翁老亲自设计脸谱,并辉映氍毹。
从“巧用”方面讲,翁老早年丰富的积累为他提供了展示超凡想象力的广阔空间。翁老设计新谱,总能信手拈来。而他设计的大量匠心独运、别具一格的脸谱佳作,却多是由成谱增删变化而成,并非凭空杜撰。例如,他编排新戏《鸳鸯泪》,为王玉让设计的严年脸谱,即套用了《芦花河》的乌里黑、《伐西岐》的高友乾式的鸦翅形眼瓦,眼梢歧分为三,向下垂挂,表现严年的阴险龌龊。
从“慎用”方面讲,翁老设计脸谱,绝不是天马行空地臆断取舍,而是以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,有目的地限制自己的才思,“反复深思”,而后“求其意义”。例如,翁老将梆子剧《蝴蝶杯》移植为京剧《凤双飞》,将剧中人物卢林的脸谱,由油红三块改为老红三块,突出人物的沉稳性格。此外,翁老为李万春《十八罗汉收大鹏》设计了大鹏脸谱,为马连良《春秋笔》设计了檀道济脸谱等等,俱是构图新颖,令人叹止。
可惜的是,翁老数十年来收藏的脸谱珍品,俱在十年浩劫中灰飞烟灭,毁散殆尽。1970年代末期,戏曲事业再焕青春,翁老亦重振“画戏”之兴,不惮年高与劳顿,在编戏、排戏、著书的空暇,总是豪兴遄飞、不厌其详地向中青年脸谱艺术爱好者传授脸谱艺术知识。1983年,翁老率弟子张金樑、吴钰璋、张宏逵等,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“脸谱艺术讲座”,受到了内外行的交口赞誉。1988年新春,在中国美术馆第一次举办的“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展览会”上,翁老撰写的长篇前言,被译成十余种文字,广为流传。在逝世前夕,翁老还在与天津百花出版社商议,拟编撰一部图文并茂的《翁偶虹戏曲脸谱图文集》,将生平对于戏曲脸谱的搜集、绘制和研究,作一综合性的总结……
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”前不久,翁老早年佚著《偶虹室脸谱撷萃》,被我惊奇发现。这是我在1980年代向翁老问学期间,其亲手赐我的一部手札,共54节。据翁老讲,这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他搜集、研究和绘制京剧以及地方戏脸谱时,用心写下的笔记文字。因彼时翁老编剧丛脞,这一系列脸谱文章,一直未来得及修润付梓。我认真读了这一份笔记,并向翁老询问了其中诸多关键细节处……为弘扬先师未竟事业,我将翁老佚稿和问学笔记两相对照,整理出这部珍贵论著,并特邀翁门脸谱再传弟子江洵先生,按照翁老绘谱风格进行配图。日前,蒙北京日报“古都”版独具慧眼,刊载面世,庶使这部不啻“敦煌藏经洞宝笈”的脸谱珍籍重光菊圃,传承梨园。
不错啊!
不错,宗亲出了很多能人啊!
不错的文章!